专业设置

北京市教委:深化高校专业课程改革 提高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能力

  央广网北京7月10日消息(记者冯仪)近日,北京市教委提出,要深化高校专业课程改革,提高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能力。

  建设一门市级统筹的全覆盖、分层次、高质量、有特色的人工智能通识类公共基础课。课程秉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全市高校、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人工智能理念的推广,帮助学生正确认知人工智能的工具属性,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课程体现质量优先原则,发挥北京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的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增强学生利用人工智能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在智能环境中的适应力和创造力。

  课程包括“基础理论”“综合素养”“前沿拓展”“实践实训”四个专题模块。“基础理论”专题模块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人工智能基本概念,了解人工智能的主要思维和主流研究方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所处的智能时代。“综合素养”专题模块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基本思维,熟悉应用人工智能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框架,帮助学生掌握人工智能应用实践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适应人工智能场景、掌握人工智能基础工具的能力。“前沿拓展”专题模块发挥北京高校学科专业多样性、综合性的优势,以人工智能与学科交叉融合为切入点开展教学,形成人工智能在工业制造、金融服务、医疗健康、生物信息、交通运输、社会治理、环境保护、法律服务、媒体娱乐、国防安全等多领域最前沿应用的案例课程库,培养学生面对未来智能化时代解决多学科领域复杂问题的创新能力。“实践实训”专题模块由高校结合自身学科特色,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创新项目、学科竞赛、实验实训、到企业参观等方式开展实践教学活动,通过亲身体验人工智能的应用,深入了解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影响和发展方向,为学生未来创新奠定基础。

  突出“课程思政,紧扣前沿”,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课程教学与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伦理道德、奋斗精神、职业素养等培养相结合。根据人工智能理论和科技的最新进展持续更新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条件、完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

  突出“分层设计,分类供给”,针对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学生提供分层次的课程设计和模块化课程选择,强化学生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引导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路径,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

  突出“AI赋能,深度融合”,打造AI教师和AI助手,通过大模型赋能的智能教学平台等“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积极参与人工智能科技研发和场景应用。

  突出“名师领衔,系统设计”,邀请院士、名师、行业专家组成高水平咨询专家组和课程建设组,确保教学体系科学完整,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设课程并做好答疑辅导、考试审核,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生动力。

  支持高校以经济社会需要、学校优势特色、利于学生成才为原则,重点建设一批人工智能领域专业。进一步明确人工智能领域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提升人才培养标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不断提高人工智能专业课程设置的科学性、规范性、系统性,及时将新理念、新科技、新案例纳入课程教学之中,实现课程的动态优化调整。加强人工智能领域教材建设,形成数字化教材课件体系。在人工智能领域专业探索推进本科生导师制,支持有一定基础和潜力的本科生进课题、进实验室、进团队,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和基础科研能力。健全完善产教融合长效机制,支持人工智能领域专业与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人才,鼓励学生创新创业。严格学业标准,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严把学生毕业出口关。

  尊龙凯时公司官网

  各高校应进一步优化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动增加人工智能相关课程,提高学生的人工智能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针对本专业应用问题采用人工智能方法,针对问题制定初步的智能解决方案,从而提高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引入先进的人工智能教学工具,打造人工智能新型教学场景,建设智能教学平台,完善智慧实习实训平台,强化教学管理服务,在“人工智能+”育人场景下培养高素质的研究型、复合型、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

  支持已经开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高校,以辅修专业、微专业形式,面向其他专业学生模块化开设人工智能课程,支持学生开展人工智能跨学科学习。高校应出台人工智能辅修专业和微专业建设管理办法,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统筹建设教师团队,细化实施管理细则,强化资源条件保障。

  支持具备条件的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特色,积极开设人工智能+其他专业的双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和联合学士学位项目,鼓励跨校交流合作,开展多种类型的人工智能人才联合培养,创新培养机制,完善管理模式,提升育人水平。

  近日,北京市教委提出,要深化高校专业课程改革,提高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