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就业

京城有家“就业超市”11年来打造一刻钟就业服务圈

  如今,不少街道社区的老年居民成为志愿者队伍的重要力量。但老年人担任就业志愿者,帮着街坊邻居找工作,您听说过吗?

  在马连道社区,有一家已经延续十余年的“就业超市”,每天下午,都有老人自发于此值班。推岗位、聊政策,分享喜悦、倒倒“苦水”……邻里间的亲近和信任,让这里充盈着满满的人情味儿。

  自马连道北里小区东门入内,4号楼的一处单元门前,拾掇得整洁醒目。沿楼梯向下半层,“智慧就业服务超市”便呈现在眼前。

  就业指导区、就业信息区……不到三十平方米的小屋别有洞天,细细划分为数个区域。圆桌椅搭配绿植,看起来犹如温馨的茶室。几块电子屏幕按高校毕业生、零工等进行分类,不断滚动显示着岗位招聘信息。

  午后,正是居民志愿者的值班时间,几位阿姨团团围坐,聊起最近的就业形势,惦记着还没“落听”工作的街坊孩子。有人进来,阿姨们总是会热情相迎,递上一杯茶水,亲切地问问情况。那些慈祥笑脸,不知不觉就让人卸下忐忑,将心里线月挂牌以来,“就业超市”已走过11年光阴。“11年,说起来多么漫长,但总觉得还像昨天的事儿似的。看到各级部门对就业工作始终这么关注,心里真是特别高兴!”共和国同龄人,75岁的张增讨头发花白,精神矍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官网登录铄。讲起话来语速飞快,中气十足。她是就业超市的“灵魂人物”,大伙儿口中的“张老师”。以她为核心,就业超市不断更迭升级,在广外街道市民服务中心指导下,打造一刻钟就业服务圈,走出一条以居民为主导、精细化就业的实践路径。

  其实,在最初亮相时,这里应该叫作“社保超市”。马连道社区就业服务专员程燕回忆,辖区国有大企业较多,此前在“下岗再就业”大潮中,不少居民的再就业压力较大,对社保服务需求相对较为迫切。“印象中那段时间,每年我拿到的名单,下岗居民得超过100人。”

  下岗了,还能不能再就业?将来的养老怎么办?保险搁在哪儿?人们发现,好多政策都不太了解,心里非常焦急。张增讨退休前在西城职介工作,对政策咨询、待业保险、招工招聘等极为熟悉,是社区相关领域的“能人”。这种情况下,年过六旬的她被当时马连道社区书记请来,在居委会为居民义务解答相关问题。

  后来在居委会支持下,腾出来如今这间专门的小屋,作为接待有需求居民的相关场所,并挂牌“社保超市”,这也是当时北京的首家社会保障服务“超市”。

  既然是“超市”,就得有“商品”。除了政策咨询解答,“顾客”最关心的肯定是招工信息。大伙儿一合计,建立一支志愿者队伍,帮着人们找工作!

  “志愿者没有待遇,老同志有爱心、有热情,也能体会找工作的难处和焦虑。”怀着这样的想法,张增讨广泛邀请楼上楼下、前院后院的相熟街坊加入,一批五六十岁的阿姨,成了“张老师”的铁杆耳目。

  十多年前,智能手机还不普及,公众号、短视频等渠道也尚未出现,寻找岗位信息全靠大家多跑多问。用元老志愿者孙阿姨的话来说,可是“着了魔了”。知道楼上住着单位管人事的,就敲开门找人家,说“超市”成立了,招工的话多来发发信息。走在路上,听说哪个单位缺人,也会上前询问。甚至在公交车上遇到招工信息,不顾车辆摇晃,赶紧凑过去抄下来,回来交给张老师……

  张增讨退休前,与一些单位建立了联系,程燕也经常去街道、职介中心收集岗位。拿到的信息,大伙儿按辖区单位、大学生、大龄失业人员、外来人员四个方向,分别整理张贴到各个“专柜”上。那些一沓沓或手写或打印的纸张,凝结着社区工作者和老人们的一腔心血。

  左手收集岗位,右手还要让更多求职者知晓这一阵地,“推广”同样是志愿者们的任务。早市、公园、遛狗、买菜……阿姨们一旦听到有人想要找工作、打零工,就会主动上前介绍。“自己锻炼得胆子挺大,陌生人也敢去搭话。”志愿者庞阿姨笑言,因为儿子就是通过“超市”找到了一份质检所的工作,一做好几年,感觉非常不错,自己便也愿意推荐给别人。

  马连道社区书记张婉婷告诉记者,类似家人就业后,家属帮着宣扬的事例不胜枚举。“雪球”就这样越滚越大,“超市”逐渐成了周边比较有名的招工场所,“就连从西站下了火车的人,也会先来这边看看工作机会。”

  这些年,“超市”为求职者尤其是困难人员提供帮助的故事,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令大伙儿印象深刻的是,居民杨大爷的儿子觉得自己学历一般,求职时有些自卑,迟迟没能工作。杨大爷慕名找到“张老师”求助,了解到小伙子学的是计算机硬盘维修,刚好辖区一家单位需要这个岗位。张增讨便为他联系,还进行面试指导,从表情到应答都多次模拟。“我告诉他,振奋起来,你一定能行!后来应聘成功,父母专门向我们报喜,说发了皮鞋、工作服,中午还管饭,全家人特别高兴!”

  居民小于体重超过200斤,技能和学历有限,数次求职均以失败告终。程燕连番奔波,终于为他联络到“交通协管员”岗位,成功就业的小于非常欣慰,感慨“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不是说我们多么神通广大,来了就能包找工作。但对有困难的居民,会在不违背规定的前提下,帮着给熟悉的用人单位打个电话,尽量推荐。”张婉婷介绍,“超市”与不少辖区单位建立了长期联系,附近的一些茶城,从开业以来都是社区帮着招人的。

  有时,帮忙找工作也需要技巧。程燕谈到曾为一位近50岁的居民找过两三次工作,对方均以离家远、不合适等理由拒绝,但仍表示自己确实有工作意愿。“他曾是一家私企的管理干部,下岗后好几年没出去工作,我们分析,他可能是迈不出第一步。”

  后来,书记张婉婷好不容易“挖”到一个岗,附近一家事业单位食堂,需要给采买人员开车的人。面试成功后,他又找理由不想去,称“我开车,违章了算谁的?”对方瞻前顾后,令人又好气又好笑。程燕劝,“给你配车配人,咱自家买菜条件都没这么好。你先坚持一个月,领了工资再说做不做,到时候不想干,我们绝对不拦着。”鼓励劝导下,居民终于愿意走出家门,一晃五年过去,现在已经是单位后勤的小主管了。

  岗位人员流动变换,志愿者们始终坚守。小小“超市”,还成了附近老人倾吐心声、聊天解闷的去处。有父母因为子女不上班,跑来诉苦,大伙儿总是会尽力宽慰,有时还试着把孩子请来聊一聊。“爸妈‘唠叨’不见得能听,阿姨们讲讲其他人的故事,劝解一番,兴许有用。”

  张增讨曾遇到一个不想工作的孩子,母亲抱怨每天都要三顿饭送到跟前儿。“我跟她说,你刚50多岁,身体也行,干脆出去上班,不给他做饭,也是个榜样!”在介绍下,这位母亲真的出门工作了,不久后,孩子也受到感召,找了份力所能及的工作。

  最近,“超市”再次升级,挂牌马连道社区“智慧就业服务超市”,创新推出社区推陈更新、岗位驱动创新、线上云端更新、“党建+就业”融合创新、团队增能知新等“五新”工作计划,大伙儿更有干劲儿了。庞阿姨乐呵呵地告诉记者,“想到自己60多岁了,还能做点事情,给别人提供一点帮助,觉得很有价值!”

  在张增讨看来,就业工作发动老年人参与,犹如在社区打开了“信息天线”,畅通“毛细血管”。配合各级政策、服务专员等及时响应,能切实将精准服务推送到居民的家门口、心坎儿里。

  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2)0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