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深化人才评价机制改革

  中国人民大学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学校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系统推进以职称评审和岗位聘用制度为核心的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创新,以丰富赛道、鼓励竞争、尊重贡献为原则,坚持分类评价、系统谋划、整体提升,奋力打造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领域的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聚焦党管人才,完善工作机制。优化人才工作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学校党委在人才评价改革中管方向、谋大局、抓关键的作用,加强对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和评聘工作的政治引领,着力构建“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各级党组织全流程把关、人事人才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密切配合、二级单位主动作为”的人才评价工作格局。优化人才工作政策体系,根据新时代人才工作要求,系统更新学校人事人才管理制度文件,持续增强人才政策配套供给。印发《关于大力推进新时代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建校百年人才工作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开展五轮次超百场调研座谈会,进一步摸清问题、找准障碍、凝聚共识、精准施策,印发评聘工作办法,系统推进整体制度改革。优化学术委员会治理体系,搭建“学校—学部—学院(系)”三级学术委员会组织架构,努力营造良好学术风气,助力学校事业发展;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部,统筹全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与发展;成立交叉科学学术委员会,大力培育新兴交叉学科,聚力培养复合型高层次创新人才,为国家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健全评价指标,树立多维导向。坚持质量标准,突出教学实绩,强化对教师教育教学业绩的考察,人才培养评价比重设为30%;将在书院承担基础课程教学或学生指导工作纳入奖励性指标,积极引导教师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强化多维评价,设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六个维度指标体系,鼓励在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中的积极作为,推动人才评价向重视原创性贡献、决策支撑作用、文化传承影响转变,不断提升评价的多元性、科学性。拓宽业绩成果形式,搭建多类型成果认定体系,将有影响力的著作和教材纳入评价体系,将决策咨询类成果、普及读物、入库案例、数据库、制定或修订国际或国家标准、规划方案、调研报告、网络作品、工程建设、学术运营成果、实验室维护、病例分析报告等作为评聘代表性成果,着力破除“五唯”顽瘴痼疾。提升人才工作温度,设置特别晋升通道,鼓励竞争、尊重贡献,满足任职条件的临近退休教师可不占指标申报职称;将长期贡献作为重要因素,对工作兢兢业业的老同志给予适当倾斜。赋予二级单位自主权,不断提升不同时期核心期刊目录的适用度、期刊级别与论文水平匹配度等,为推进新时代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官网登录

  坚持分类评价,畅通多元赛道。按岗分科,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对不同岗位类型和不同学科分别制定不同的教师评价标准,单独制定外语类、数学类教师职称任职条件,优化调整外语类境外期刊目录、数学类期刊目录;修订完善艺术类、智库科研岗教师任职条件。丰富破格晋升赛道,优化晋升条件,为优秀青年人才打造破格晋升副教授、教授的通道,鼓励青年人才主动作为。2023年评聘产生首位“90后”教授、首位“80后”二级教授。优化教授二级、三级晋升赛道,提供直聘制、审核确认制、竞聘制赛道,不同类型人才分类申报、分类评审、分类晋升,互不干扰、协调有序。完善教师以外人员职务、职称、职级“三职并行”评价体系,引导教师、管理职员和教辅人员“三支队伍”同向发力、同频共振。按岗分类,拓宽教师以外人员成长路径,对管理职员、教师以外专业技术、工勤技能等不同岗位类型和9个教师以外专业技术职称系列分别制定评价标准,将工程建设项目纳入工程系列人员代表性成果范围,将服务科研团队所取得的成果纳入学术运营系列评价体系,着力构建更加科学、有效、全面的人才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