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以科学家精神涵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科学家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包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高校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主阵地、主渠道、主课堂,大学生作为未来科学家的后备军,肩负国家伟大复兴重任,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实践者,因此,在高校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校园文化,将科学家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将鼓舞和激励广大高校学生未来争做卓越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践行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一方面,要强化以科学家精神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最直观表现形式,主要包括校园展览馆、校园科研基地、校园宣传栏、校园雕像等,校园物质文化具有较强的直观性,与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息息相关,能够直接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其一,打造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高校建设科学家教育基地有利于打造良好的科研生态,以专业化的教育方式引导良好的舆论导向。目前,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等7部委已经联合发布了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名单。中国科技馆、浙江钱学森故居、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等140个基地入选,通过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建设,众多高校在弘扬校园科学家精神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如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与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共建“科学家精神”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基地。在基地建设中,不断挖掘研究中心整个发展历程中的科学家故事,用一个个生动的事例去诠释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将光电科学家的故事既作为“科学家精神”课程思政实践教学的典型案例,也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组中“做改革创新生力军”的现场教学内容。自2020年以来,基地已完成6名科学家的短视频拍摄,参加现场教学人数超过1500人次;以“异课同构 协同育人”微信公众号和学习通平台为展示窗口,结合光电科学家的故事,由专业团队制作了《薪火相传,弦歌不辍——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宣传视频,对来访的大中小学生及民众进行宣传。该基地依托研究中心1000平米的展厅,呈现了五十年光电学科的发展史,既有光电人物的介绍,也有科学家的科研成果,该“科学家精神”课程思政教育基地为高校传递科学家精神提供了重要支撑。

  其二,借助校史馆平台实现推介。校史馆除承担收藏、研究、陈列、展览的功能,最大的作用就是校园文化的建设,是学校研究和产生思想、汲取和形成精神、积淀和创造文化的摇篮,是激励师生共同成长的重要土壤,是对师生开展德育教育、人文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将科学家精神融入校史馆的陈列与展示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如华中科技大学校史展馆就是以治学归来裘法祖、内科大师过晋源、投身于寄生虫防治的李赋京和姚永政教授等杰出科学家的优秀事迹为依托,回顾了几位科学家的人生故事,让本已流逝的历史生动鲜活起来。校史馆内一方面可以收集一些科学家的老物件进行陈列,如50年代的病例档案、密密麻麻的手写教案、书信往来、工作学习时的照片等,从这些简单朴素的信息资料中切身感悟老一辈科学家们所蕴含的伟大科学家精神,进而不断积淀校园文化、创新校园文化,形成华中大独具特色的办学特色。

  其三,丰富学校图书馆相关资料。高校图书馆是高校学生阅读相关文献,提升知识贮备的最集中场所,是高校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因此,要充分借助高校图书馆,广泛收集有关科学家精神的文献资料,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可依托国家“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以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485位科学家们的学术成长经历为主线,系统采集反映其家庭背景、求学历程、学术交往、科研活动等的书信、手稿、照片、音视频等15类资料,打造图书馆科学家特色馆藏区域。如华中科技大学除馆藏关于科学家精神的基础书籍外,就依托杨叔子院士的学术成长资料设置专门展区,定期举办杨叔子院士图片展等宣传活动,通过多张生动的图片回顾杨院士的一生,让广大师生体悟、读懂他的教育思想、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

  另一方面,要提升以科学家精神为核心的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隐性力量,主要包括校风、院风、班风、学风等文化软环境。校园精神文化具有凝聚思想导向、实现情感熏陶等育人功能,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使大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完成人格的塑造。因此,要将科学家精神融入到高校精神文化建设中,形成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文化环境。

  其一,强化科学家精神培育工作的多方合力。以科学家精神为内核完成高校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育人目标,需要激发高校每位教职工的潜力,形成分工明确、相互策应、多方配合的合力体系,更好的使科学家精神融入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与实践行动。一是要发挥思政课教师育人的主导作用。思政课教师是办好高校思想理论课的主导,也是将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的关键,要调动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思政课教师既要以优秀科学家为立身榜样,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政治立场,又要从理论高度、世界高度、历史高度将我国的历史、文化、方针讲清楚、讲明白,要善于创新教学方式,将科学家精神用生动切实的语言与行动表达出来,引导高校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如华中科技大学思政课教师就通过定期的党组织生活会及各类科学家精神培训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认知,并采用互动式教学、半翻转课堂、精品思政选修课、红色基地实践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引导学生树立爱国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帮助学生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其中《深度中国》课程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为弘扬科学家精神,构建校园精神文化贡献了重要力量。二是要发挥专业课教师育人的关键作用。专业课教师也要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将科学家精神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实现“传道”“授业”“解惑”“育人”的有机统一。专业课教师要善于挖掘专业课程中的科学家精神元素,了解把握本专业领域内具有代表性的科学家,夯实科学家精神素材储备能力,引导学生树立以科学家精神为核心的发展观、择业观。如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课教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就插入杨叔子院士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们切实感受到杨叔子院士爱党爱国、攻坚克难、勤奋求学、力耕不辍、勇于创新的科学家精神,营造了良好的班风与学风。三是要发挥辅导员队伍育人的重要作用。辅导员队伍要以“立德树人”为工作重点,不断增强科学家精神培育意识,发挥自身与学生关系密切的工作优势,在日常管理中实现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文化建设目标。如华中科技大学辅导员队伍就善于改革创新科学家精神教育方式,利用科学家故事激励学生,并通过召开科学家精神主题圆桌班会,围绕科学家生平展开交流与讨论,加深学生对科学家的认知,实现由科学家故事到科学家精神的升华。

  其二,丰富科学家精神培育的多样化方式。采用多样化的传播、宣传、培育方式,是强化科学家精神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关键之举,如何结合时代特征、学生特点展开有针对性、全面性的传播,提升科学家精神培育的实效性,增强大学生对科学家精神的认同感是当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点。一是要发挥网络载体的正向引导作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网络传播方式成为高校学生获知掌握信息的主要渠道,要充分利用好网络对科学家精神培育的引导作用,尊龙凯时人生就博官网登录抢占科学家精神网络传播的主阵地。如华中科技大学就充分利用云班课、学习通等网络课程平台,将科学家精神与社会热点问题融合,将其设计成简短有趣的短视频,上传到平台供学生跨时间、跨地域展开学习,开辟了网络教学的新阵地。还利用华中大“三微一端”等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对华中大具有代表性的科学家事迹进行宣传,通过开辟科学家专栏、科学家故事等模块,让学生可以在评论区积极发言反馈,感受科学家精神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精神学习的兴趣。二是发挥榜样科学家的模范引领作用。高校要充分发挥科学家榜样人物对学生的模范引领,强化大学生对科学家精神的文化认同感。要明确什么样的榜样在校园发挥主导作用,校园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校风,科学选择榜样人物,坚持真实性、生动性、代表性、时代性等原则,增强科学家精神的吸引力与感召力。要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全力宣传榜样人物,将榜样宣传融入到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网络载体中,实现对榜样人物宣传的全覆盖。如华中科技大学就利用宣传栏、纪录片、讲座、微视频等多种方式对杨叔子、熊有伦、程时杰、罗俊、丁汉等20多位榜样科学家展开全方位宣传,学校官方平台定期推送榜样科学家人物与先进事迹专题,并邀请有条件的科学家入课堂,让学生直观感受科学家精神的魅力。三是要打造科学家精神培育的实践平台。科学家精神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关键还在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广泛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将科学家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通过科研立项、校园活动、社会调研、公益服务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健康向上、内容创新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学生对科学家精神的认同感和体验感。如华中科技大学就通过举办“科技强国、创意未来”大学生科技节、“科学家精神助力成长”学生特色党日活动、“涵养科学家精神”体育赛事、“讲好科学家故事”主题演讲、“最美科学家精神”班风评选等多样化的方式,广泛提升学生参与科学家精神实践活动的参与度,营造了以“科学家精神”为核心的良好校园精神文化氛围。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