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挑起革命的重担子” 半个世纪前入团志愿书里的初心

  我收藏了一份《中国青年团入团志愿书》。申请人名为黄小薇,填表时间是1966年5月15日。5月20日,湖北省汉剧团临时团支部召开支部大会,同意其成为团员,并获得了上级团组织中国共青团国营小港农场团委的批准。在这份泛黄的入团志愿书后面,还附了一份入团申请书,以及一份标题为《参加东方红的个人总结》的“补充材料”。

  共青团史和文艺史,都是我有兴趣的领域。更何况,这位20世纪60年代的文艺界新团员还参演过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自打在旧书摊购得这份史料以来,我就留心寻找这位半个世纪前的“老团员”的踪迹,偶有所得,便记录下来。

  根据志愿书上所填的信息,黄小薇出生于1948年10月13日,籍贯是“汉阳县奓山人民公社”。她的入团介绍人是湖北省汉剧团乐队的刘邦琦。填写志愿书时,黄小薇的文化程度是“初中”,职业是“湖北省汉剧团学员”。18岁的黄小薇留在表上的简历很简单。1955年进入汉阳县新民小学学习,1958年转学到奓山人民公社奓新小学,同年考入湖北省汉剧团。在学习期间,获得过“三好学生”“劳动模范”等表彰。

  1966年,距今已半个多世纪,行政区划、文化体制、艺术团体都经历了不小的变化。查《中国戏曲志·湖北卷》等资料可知,湖北省汉剧团的前身为1948年刘继鸣、魏学康等组成的共和班,后扩充人员,成为汉剧组。1950年8月,湖北省文教厅接管,改名为群众汉剧团。1951年6月,建立湖北省汉剧工作团(国营)。1953年8月改名为湖北省汉剧团。1997年改名为湖北省汉剧院。2000年与湖北省楚剧团合并。又据《湖北省志·文艺(上)》,新中国成立后,湖北省内各剧团为了解决后继乏人问题,纷纷招收学生进行培训。1956年,湖北省汉剧团训练班成立。从1956年开始,分别于1956年、1957年、1959年、1960年、1970年、1977年,共举办了6期,累计招收学员134人。1959年考入训练班的黄小薇,便是其中之一。在班上,她主攻武旦,师承杨伯龙、王瑛等著名汉剧武行前辈。1966年结业,并在该团从艺至退休。志愿书中的“国营小港农场”位于江汉平原南部,洪湖之滨,现为洪湖市小港管理区。而当年的“奓山人民公社”,大体相当于历史上的奓山镇,这是一座明末清初兴起于奓山东麓的古老集镇。

  1964年,还是学员身份的黄小薇,经过严格遴选,进入《东方红》剧组,参加了为期一年的排练演出,并被评为剧组“舞蹈连”先进工作者。这对于刚走上艺术道路的黄小薇而言,是影响一生的大事。从黄小薇亲笔书写的《参加东方红的个人总结》中,我们可以读到参加这次演出对她在思想和艺术上的触动。她把参加排演《东方红》看作是一次“学习党史,学习思想”的“特殊形式的训练班”。通过“《东方红》的演出,我更进一步深刻地认识到文艺应该怎样为工农兵服务的问题”。

  她坦承,刚参加排演时,因为对舞蹈业务不熟悉,也很担心会因为参演而耽误了自己的本行,但在学习和训练中,很快转变了思想,收获了成长。为此,她对有幸参与这次演出满怀感激。“演《东方红》后,我能担任好几个片段的舞蹈,而且在这几个片段中,尊龙凯时人生就博官网登录把我练了几年的基本功全在舞台上实践了。”“每天都能和很多有多年艺术经验的老师、同志们同台演出,更是感到极大的幸福。他们都给予我在艺术修养、表演、技巧、舞台经验等各方面很大的帮助。”朴实的语言记录下的从艺感悟,和她在入团申请和志愿书上多次表示的要努力学好本领,“挑起革命的重担子”完全一致。

  黄小薇活跃于汉剧舞台近三十年,2021年3月因病逝世。她主演的《盗仙草》《水漫金山》等剧目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据史料记载,1981年湖北省举办了全省戏曲剧团青年演员比赛演出,33岁的黄小薇演出的《盗仙草》获表演二等奖,评论家称赞她“吸收了兄弟剧种和姊妹艺术的长处”,在表演上作出了革新创造,丰富了戏曲的表演艺术。而在此前不久的1977年,同志回武汉时也曾欣赏过黄小薇《盗仙草》的精彩演出。在黄小薇口述的《难忘的演出》一文中,她深情回忆:“我在《盗仙草》中,因运用了打出手技巧,以熟练的武功,高难的翻打扑跌,满台的银枪飞舞,让观众眼花缭乱,赢得李主席多次热烈鼓掌,把演出推向高潮。”从有关文献我们还可以知道,20世纪80年代初,黄小薇和丈夫刘义士在湖北咸宁举办武功训练班,为基层培养戏曲人才,“很有成效”,受到主管部门的认可和推广。凡此种种,都让人感受到黄小薇青年时期确立的艺术为人民的炽热初心,以及对艺术的终身热爱和追求。

  今年是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重温这份独特而珍贵的艺术家入团档案,让人感慨万千。不同历史阶段的共青团承担着不同的任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共青团着力激发青年一代主人翁意识,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勇于争先。青年黄小薇自觉向团组织靠拢,在组织教导和培育下,砥砺思想、锤炼艺术,以一个青年文艺工作者的敬业、上进,为团史作出了生动的注脚,也让我们看到了千千万万共青团员不懈奋斗与青春追梦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