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我说好的教辅书只有一条标准:懂你!

  尊龙凯时公司官网所有的教辅书最重要的读者永远是学生,学生才是最后的接收者。如果我听不到学生对书的真心评价,那是非常遗憾的。这个学生说,我的书太懂他们了。我认为,这是所有写书者能得到的最高的奖赏。

  今晚我就具体谈一个现象:有一类书,质量真的非常好,写得非常用心,理念也很先进,起码是和最新的教学标准完全一致,甚至超越,但很难被市场接受。原因是:这些书并不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写,而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每一个章节甚至都能开成公开课。

  譬如阅读理解,可以设计很多语篇解读、词汇训练环节。这些都很好,但唯独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

  学生每天只有最多25分钟花在英语上,这可能还包括笔记整理。25分钟能做什么事?

  这方面我吃过亏的。我第一本阅读理解书,我做的很仔细,把每篇里高中学的单词全部弄成单词训练题,小半页,还有词汇表。结果学生基本都不做,原因是做完阅读理解已经够烧脑了,还要去做词汇训练,而且这些单词题太费时间了,做完后也不一定记得,太累了,而且真的没有这个时间啊。

  但为什么很多学案都有对于阅读的词汇整理题呢?因为这是课堂上在老师的指令下不得不去完成的。虽然看起来很好,但一旦脱离了教师的指令或者监督下,真的没多少学生主动完成的。

  如何把每个专题分解成若干部分,既能上课堂讲课,又能让学生自学,这就要做到三个理解:

  做到这三个的非常少,我举个市场上普遍的词汇书为例:课标主题分类、话题分类、语篇复现、写作运用词汇等,但主要是这四个吧。

  不得不说,确实有卖点,和课标最新的观念一致,而且还真做到了。但是这些都和学生的痛点没关系。你有没有注意到一点:新教材绝大部分教师还是传统的教学法子,无非就是两篇阅读一个听力,按部就班来。至于什么大单元都是停留在这个层次:这个听起来受教了,非常好。然后,我行我素。为什么?因为高考题还是老样子啊,阅读理解、完形、写作、听力、语法填空。你说的那些高层次的到底和高考题有多大的联系?谁也没有做过实验证明吧?反而是把词汇巩固、作文背诵、阅读量提高了,然后课后多监督跟踪学生,成绩都蹭蹭蹭提高。

  好的教辅并不会理会什么课标新理念,什么主题分类等,而且主题分类本身就问题很多,这东西本来就没有经过什么科学实证,谁规定它就是真理?只不过是一群大学教授闭门造车,然后让一大群特级去写各种论文证明他们是对的。

  到底对不对,最后板子都落在一线教师身上。真要按照他们说的去折腾,你会发现学生成绩还下降了,到时候各种痛苦接踵而至。当然每个地区和每个学校都会有非常优秀的极少数英语教师,好比好学校里的学霸,无论什么理念,他们都能玩得非常熟练,且还可以让学生成绩稳居前列。但这毕竟是少数啊,大部分老师都普通的老师,天资并不异于常人,靠的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苦口婆心来站稳脚跟。

  先说学生的痛点,学生的痛点是如何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成就感。那么就要做到,我们给学生的讲义必须让他们在短时间内有很大的成就感。我曾经把词汇题设计的非常好,每个句子都是高考题中的句子,或者教材中的好句子,还有语篇填空,需要花点时间的。结果学生越做越毛躁,说费脑,一堆不认识的比较难记的高考词汇放在一个语篇里或一个句子里,打击信心,毫无成就感。

  你看,我费力找到的高考例句和教材例句有用吗?在学生那里,都是句子而已,至于什么来源有区别吗?他们要的是能够有助于他们轻松记忆的简单地道的短句,其它的他们不关心。好比,吃鸡蛋,还要问哪只鸡生的吗?只要鸡蛋好吃就够了。

  然后就是课标分类词,总共高中也就3000词,这还去掉初中1600词。至于1400个词这样分那样分吗?最后学生发现,你这样分类,记住你这些分类的类别就够够的了。

  我发现学生最喜欢的就是那种最简单的词汇手册,一列英语单词,一列汉语意思,口袋本。而且每天都可以拿出来背,乐此不疲。反而那种老厚的书,没多少学生喜欢。当然我说的是不用外力干预学生自己主动去背诵的。因为学生感觉每天早晨一下子就能解决50个单词,痛快,才三页不到。这即使对学习成绩很不好的同学,都能勉强做到的。

  在学生看来,单词就是单词,词汇练习让他们一目了然答案最好,无非就是词汇记忆啊,而不是让他们猜啊猜,翻啊翻。

  再看教师的痛点,那就是如何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参与活动且让他们有一定的成就感。我们课堂是大课堂,不是十几个人的课堂,而是五十个人课堂多。你说什么样的活动可以让每个学生调动兴趣?那就是学生觉得这个活动真的可以让他学到东西。一旦我们的课堂不能让学生产生学到的预判,他们很可能脑子里思考数学题物理题了。

  这个现实,很多专家教授永远不了解。他们不了解平常的课堂里,充满了学生功利心的较量。如果你把和高考无关的东西拿上来了,而这又不是他们的兴趣,很可能啥都偏离了目标。

  我们想象中的课堂是不是学生对某一个情节争得热火朝天,且有模有样的学佳句写作?但现实是,学生对于主题和情节半天也憋不出来一句话,无论你怎么引导,就差直接告诉他答案了。然后一下笔,稍微长一点的句子就出错。

  他们希望你不要搞复杂的文本分析了,什么开始发展高潮的山形图,太费事了,他们起来三下五除二就把故事梗概用汉语说出来了,部分还能用英语。你突然发现刚才这些围绕故事讲了什么都是无效的。

  他们希望告诉你,他们认为的线索是什么,然后希望你指导他们如何把本来太简单的每段情节(可能一两句就结束了)给丰富成一大段,这个太痛苦了。最后主题结尾如何更有味道。

  而情节丰富,不要搞一堆造句练习,语料记忆,本来写作就不容易,结果变成了一堆语料死记和语法造句,到底是不是写作?

  如果你真的明白了学生的痛点,那么你就明白了老师的痛点。老师的痛点就是如何把它们放在一节课结束。

  如果你的教辅把一篇搞成了四页多的学案,你觉得学生有耐心看完吗?你觉得学生愿意做一堆语法练习题吗?写作本来就是反人性的题目,如果再来一堆造句练习,double kill而已。而教师更加痛苦了,一堂课就在学案的练习中度过,什么讨论等无从谈起。

  我用自己无数失败的经验告诉大家:越简单的写作教学学案越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经过无数次总结才得出读后续写就四步:划线索(线索出来了,主题出来了)、推测情节(线索参与)、列提纲句、根据提纲句丰富句子。

  其实这四步也是所有写作最基本的常识吧,类似于:审题、列提纲句、正式写作(就是对提纲句展开和润色)。

  如果你中间加入各种文本分析,长篇大论,学生烦都烦死了,好像你把十七八岁的青年当作三岁孩子一样似乎啥也不懂。

  很多书里把语料记忆大讲特讲,这东西看起来很美,多了,让学生迷茫的,学生需要的不是语料库,而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准确记住和使用语料。脱离了这个简直就是耍流氓啊,学生费时费力去记你的语料,结果一用就错,真真不如不记。

  再说词汇,我数年前,把一个单元的词汇放在一篇文章里,现在想起来很不值得。因为学生需要的是地道的文章且情节有趣、逻辑合理。另外一篇文章搞一个单元的单词,和用句子训练有什么不同?我真的想不出来。首先你的文章本身就不能用来背诵,不过就是练习单词的一种形式而已。如果你能写出非常朗朗上口的好文章,让学生情不自禁去背诵,那就好了,但是即使Chatgpt也不做不到啊。而且大概率,你的文章里的句子肯定与地道没啥关系了,很多就是凑出来的。这种文章,真不如用地道的单句去代替了。

  我们必须考虑: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的真正的目标是什么?所有指向目标的途径必须清晰明确,不能参杂其它的想法。

  我知道现在很多指向词汇的专题结果弄成了阅读理解为主;而指向阅读理解的专题莫名其妙搞成了词汇训练为主。我们想达到一箭双雕、一箭三雕……但我们要知道这适得其反。除非课堂上有教师的有效指导和指令,但这样也必须主次分明。以阅读为主的目标教辅,词汇练习最多就是点缀一下,突出四五个重点单词。

  最后总结一下:好的教辅的作者必须深刻懂得学生的痛点,这不可能靠脑补就能完成,只能靠大量的课堂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实践。从来不或很少进行写作教学实践的老师也是不可能提出什么好的建议。有些老师如果说我发现一句句翻译的写作教学有效,听我说,这绝对是靠谱的一种途径,虽然听起来很土,上不了台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