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在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代表党中央对全党发出伟大号召。
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如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成为摆在各级党组织和9500多万名党员面前的必答题。
新华社记者日前深入北京、内蒙古、湖北、江西等地,聚焦各地探索出的新办法新举措,解码新时代党群关系“方程式”。
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水南画眉站的工作人员在值班(7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在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水南画眉站,工作人员郑彩平还记得,前些天,水南画眉站所在的金山社区开展“亲情连线”志愿服务活动,党员干部和志愿者来到80多岁老人董明媛的家中,帮助其给女儿拨打视频电话,促成“云团圆”。
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董明媛说,社区党员干部经常主动上门,帮助自己和子女“面对面”述说亲情,缓解思念之苦,“太感谢了”!
互联网时代,一方面,需高度重视网络民意表达,走好网络群众工作路线;另一方面,部分老人特别是农村留守老人对互联网不熟悉,其家门口、炕头前的“小事”,同样需要党员干部长期关注,做好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机制化建设。
“我有肺气肿,老伴儿膝盖总疼,儿女也不在身边。”看到村里几位“红马甲”志愿者进门,66岁的袁宝柱“感觉亲人来了”。
拉家常、代办低保、解决供暖问题、报销医药费……由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固阳县新建村党员干部组成的“拉话话”志愿服务队队员,经常看望袁宝柱,生怕他有苦无处诉、有难没处解。
北京市丰台区东高地街道党员志愿者冯春红(右)上门看望社区内高龄老人王康凤,了解老人居家生活情况(2020年4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两年来,针对群众遇到的突出难题,“拉话话”志愿服务队从一件件小事入手,畅通联系服务群众渠道,对群众“掏出心窝子”。群众也自然将“拉话话”志愿服务队员看成自己人。
“服务群众的党员人数增多、担负的职能扩大;党员从被动走访到主动上门、群众从问啥答啥到抢着交流;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意识更强、对新时代党群关系的理解更深。”在志愿者之一、新建村党支部副书记张凤珍看来,“拉话话”志愿服务“拉”出的这些变化,让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相关机制更加牢固。
进入新时代,构建党员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架起党群“连心桥”,仍然是发挥党的“最大优势”、防止党的“最大危险”的有效举措。
20世纪90年代,纪玉芝搬到北京市西城区广内街道广安门北街20号院,一直被小区内污水管线、停车等难题困扰,甚至因此影响邻里关系。
该院1995年由六家产权单位集资建成,产权关系较为复杂且未完成房改,存在责任主体不明确、物业服务内容和标准不清等问题。
把解决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与党组织自身发展结合起来,才能维护各方利益,尽力化解矛盾。
2020年5月,广内街道在该院内成立了北京市首个物业管理委员会,同时成立物管会临时党支部,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物管会的组建,不仅解决了居民烦心事,更树立起居民主人翁意识,形成居民参与协商自治的新局面。”西便门内社区党委书记苏砺说,物管会梳理了小区“问题清单”,对照清单发动居民共同破解物业管理难题。
“通过社区党员干部、物管会和各个产权单位不断沟通,房本总算有了。”纪玉芝说,困扰自己的“心病”终于治好了。
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展需要、首创精神,激发基层治理活力,真正解决矛盾。
江西省上饶市横峰县百家村的好客王家自然村景色(7月2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走进江西省上饶市横峰县百家村的好客王家自然村,干净整洁的乡村街道、七彩清新的屋墙壁画、充满智慧的治村规约,令人耳目一新。
年轻人在江西省上饶市横峰县百家村的好客王家自然村玩耍(7月24日摄,手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挂职姚家乡百家村任党支部书记助理的田飞说,百家村秀美乡村建设之初,坚持发挥党的引领作用,组建由德高望重的村民、回乡创业者、乡镇技术人员、热心人士构成的村民理事会、村民促进会、村民互助会、村民监督委员会等“四会”群众自治组织,做到村事村民办、办事有监督,打造乡村建设、乡风文明、村务管理、资源共享的“升级版”。
在“五拆五清”过程中,党员干部和乡贤带头,“四会”搭起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顺利对危旧房、空心房、旱厕、粮仓无偿拆除。
自然村苏家塘成立临时党小组,与“四会”一起工作,并专门带领不愿拆的群众前往周边乡村观摩。经过一番学习,村里老人的思想有了改变,回来不仅主动拆,还积极动员大家拆,带动全村实现从“要我建”到“我要建”的转变。
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党群关系不断重塑的过程,更是巩固社会治理民心基础的过程。
江西省上饶市万年县陈营镇马塘社区纪检监察干事黄中华在为党员和群众做题为“把纪律挺在前面”的专题宣讲(2015年10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来到海淀区石油共生大院,工业风的建筑映入眼帘,老式的红砖墙、石油管道融合空中连廊,设计新颖。然而,过去因产权关系复杂,这里曾满眼衰败、空间杂乱。
“通过街道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多次协调产权单位,推动职工、居民共享空间。”学院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郑鹏说,2020年10月1日,依托石油大院老旧平房建筑和院落文化肌理,新老建筑共存、新老居民共生、新老文化共融的石油共生大院投入使用。
工作人员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街道石油共生大院进行安全监测(7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大院采取“政府指导扶持+社会组织运维管理+志愿者志愿服务+社会公众广泛参与+专业部门和社会监督”的运维管理模式,街区、校区、园区、社区之间逐渐打开彼此“心墙”,形成交集和共识,“鹊桥会”等各种群众活动越来越多。
“从满足居民的生存需求,到满足文化健体、养老育儿的升级需求,再到规划满足科技交流等新需求,街道党工委在尽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世纪70年代就居住在大院的居民朱开成说。
去年2月,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时,汉阳区江欣苑社区党员干部冒着风险,将居民钟呼毅和其老伴儿送到医院。为表示感谢,钟呼毅送上锦旗。
在江欣苑社区,每个楼栋长、单元长都是党员,背后是“党组织书记—党支部委员—党小组长—党员—楼栋长—单元长”六级组织体系;疫情期间,数百名下沉党员打造出敲门不见人、服务不见面、隔离不隔爱、宅家不宅心的暖心服务;疫情之后,社区党委将党支部建在了家门口。
帮助群众就业创业、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居民文明素质……社区中,社会组织的活力被充分激发,先后成立礼、义、仁、智、信五大类自治社会组织和文化协会45个,绝大多数协会责任人是党员。
武汉市汉阳区江欣苑社区的居民在健身(7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过去常有的麻将声、吵架声少了,健身、唱戏、参加非遗系列活动的居民多了。江欣苑社区党建指导员朱华桥说:“文化生活丰富了,日子自然也过得舒心了。”
武汉市汉阳区江欣苑社区居民在进行非遗刺绣创作(7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当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需求更加广泛。不变的是,用心治理好“小社区”,撬动群众“大幸福”。
“电梯安装前,我曾经因为爬楼困难,被迫搬下楼。”今年85岁的7层住户孙志荣想起一周不出屋的经历,唏嘘不已。
武汉市西马街道江汉北路社区42号小区建于20世纪80年代。300多户居民中,六成是70岁以上老人。孙志荣记得,有人曾在3层和5层放置凳子,供老人歇脚。“当时想,要有部电梯,多好。”孙志荣说。
这是武汉市西马街道江汉北路社区为居民加装的电梯(7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2017年,西马街道和江汉北路社区主动作为,在居民达成共识的前提下,将加装电梯一事纳入“三代”机制:为居民诉求代理、意愿代言、事务代办。社区收集加装电梯所需的资料,街道则负责畅通各职能部门。
最终,经过社区党委书记施敏等党员干部协调,采取1、2层群众不出钱,楼上为单位出大头、政府出惠民政策、居民出少量钱等方式,加装了电梯。
“菜贩子”“菜管家”“金喇叭”“胖大姐”“老马哥”“协作人”“议事佬”……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树林召镇林原村,当地结合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工作,组建七支志愿服务队,为群众提供理论政策宣讲、矛盾化解等多项服务,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菜管家’为全村的菜农们提供技术服务,不断提升蔬菜产量和品质。‘菜贩子’则不断拓宽林原村蔬菜销售渠道,提高菜农种植效益。”林原村党委书记麻三占说,即便同是蔬菜产业,村民需求也不相同:有的人希望提供技术服务,有的人希望拓宽销售渠道。这就需要党组织根据具体诉求,思考不同的服务方向,制定不同的服务内容。
针对影响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症结,针对不同群体及同一群体的不同诉求,分类施策、精准发力,着力解决民生“痛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在党群关系同心圆中,党是领导核心,人民群众具体的利益和价值观差异是长短不同的半径。解码新时代党群关系“方程式”,仍然需要在党群关系同心圆中找寻答案。
这一“方程式”的答案,就在民心汇聚初心的实践中,就在初心连着民心的探索里。(参与采写:刘宗荣、邢广利、孙楠、徐曼曼、常清潭、叶挺、鲁畅)尊龙凯时官方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