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2022年印发的《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明确了中国国家公园体系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旨在加快推进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为深入学习习生态文明思想,探寻在国家公园建设中落实“两山”理念的现实路径,2024年7月24日-29日,由生态环境学院院长庞军带队,马奔、成璐两位助理教授参与指导,共计18名师生组成“先锋社会实践·行走美丽中国”调研团,赴武夷山国家公园进行调研。调研团开展了丰富的实地考察与座谈交流,针对国家公园的保护与管理、生态产业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国家公园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双碳”目标下的碳计量体系等主题进行了深度探讨。
2021年,习考察福建时强调,“武夷山有着无与伦比的生态人文资源,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最重要的还是保护好。”武夷山国家公园位于闽赣交界武夷山脉北段,涉及福建省、江西省2省,总面积1280平方千米,是中国唯一一个既是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又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国家公园。经国土部门确权面积为942.02平方公里,涉及武夷山、建阳、邵武、光泽等4个县(市、区)、包含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九曲溪光倒刺鲃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不同类型的保护地。它保存着大量完整无损、多种多样的林带,是中国亚热带森林和中国南部雨林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例证。武夷山还拥有丰富的物种资源,被中外生物学家誉为“鸟的天堂”“蛇的王国”“昆虫的世界”“世界生物模式标本产地”。武夷山国家公园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占有重要位置,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7月25日上午,调研团来到武夷山国家公园智慧管理中心,探访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的“中枢大脑”。该智慧管理平台包括景区客容、自然资源、巡护执法、防火预警、宣传教育等若干子系统,综合运用互联网、无人机、地理遥感等科学技术,对巡护管理、森林防火、游客保有量、自然环境要素等进行监测预警。这不仅有助于生物科考、应急反应、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管理效能,还能提升国家公园的游客服务质量、合理调度各区域游客活动人数。在了解了国家公园“天地空”全方位、全天候监测模式之后,师生们深切感受到科技赋能对于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意义。
当日下午,调研团全体师生前往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参与座谈。师生们同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黄智敏、办公室主任周政华、生态保护部工作人员范志伟就“国家公园建设现状”主题开展座谈会,进行深入探讨。黄智敏详细介绍了国家公园正在推进的环境保护和发展措施,如生态补偿、特许经营、生态茶园建设和管理以及毛竹产业发展等。这些措施不仅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还为当地居民和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经济发展理念。他强调:“建设国家公园必须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样才能反过来推动我们国家公园的自然保护。”这番话使师生们对国家公园的发展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应当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农户的收入和福祉是武夷山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关键问题。
7月26日下午,师生调研团来到武夷山国家公园武夷管理站,与杨世荣站长、黄宗伟副站长及工作人员进行座谈交流,进一步了解武夷山国家公园内生态茶园、生态修复、自然灾害防护等相关工作情况。武夷山国家公园试点以来,创新设立“管理局、管理站”两级管理体系,调研团此次探访的武夷管理站辖区面积近54平方公里,涵盖武夷山风景区,巡护任务十分繁重;为了提高效率,管理站建立了严格健全的生态管护体系。此次座谈,双方具体从生态保护、森林防火、网格化管理、应急值守等相关工作进行深入讨论,调研团成员受益良多。根据工作人员介绍,武夷山国家公园成立以来,通过各管理站持续的宣传和“有温度的执法”,有关发展与保护的冲突逐年减少,群众对管理站工作的认同度不断提高。我们相信,在国家公园管理局、各管理站与民众的共同努力下,武夷山国家公园将继续用绿色书写未来的环保蓝图,并为国家公园建设和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提供经验与借鉴。
王晓牧(2021级本科生)表示,武夷山国家公园作为当前我国体制机制最完善的国家公园,其管理方式和体制机制设置能够为其他国家公园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次调研中,通过走访武夷山国家公园智慧管理中心、管理局以及武夷管理站等地,我认识到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体制机制是实现国家公园保护的重要基础,并且需要汇聚自上而下的力量共同完成。只有深入当地进行走访、观察与交流,才能真正发现基层保护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障碍,才能切实打通政策施行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保护和发展的协调共赢。
廖鉥裕(2023级本科生)表示,徐霞客诗云“武夷盛景甲天下,金饶东南第一窥”,武夷山里,每一块石头,每一滴水都仿佛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在这里,山水交织,云雾缠绵,构成了一幅绝美画卷。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我们走进武夷山,去了解国家公园保护背后的故事。我们参观了智慧管理系统,这是我第一次线下看到了课本上“创新管理,科技赋能”的实例,在系统的监测下,武夷山的保护更加综合有效。我们还参加了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局的座谈,在倾听中,更加感悟到当地保护与发展的特殊性和保护者一路走来的艰辛。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凝聚整座城的心血,这是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此次调研教会了我:作为一名环境人,要用脚步丈量土地,要用心感悟现实。
诺佈昂珠(2023级本科生)表示,通过此次调研,我对国家公园的保护与管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在深入接触并了解了武夷山国家公园的智慧管理系统与相关管理机制后,我不仅第一次在书本外看到现代科技结合为环保赋能的现实案例,也见到了其中涉及的人力分配、政策设计等等问题。国家公园的保护与管理,不是政府简简单单出台一个保护条例划定保护区域就可以解决的,这一特殊区域的设立涉及各领域的知识与合作,牵扯到了各方包括但不限于政府、企业、农户、游客等等的利益,发展与保护的冲突正是实现合理保护与管理首当其冲的大问题。在这个平衡的问题上,当地坚持习“生态保护第一”的观念,以生态保护为核心,辅以高精尖科技,站好保护红线。同时适当发展经济,围绕当地特色因地制宜地对产业链与产业集群进行生态化、绿色化改造,切实提升了人民福祉。尽管发展与保护的冲突仍未彻底解决,但当地管理组织已经在保护的基础上尽可能满足了发展需求,在允许条件下予以当地最大的发展空间,并持续收集农户、企业的诉求,在保护红线之上合斡旋调整,实现了现今水平上能达到的较优的水平,于现代我国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区等等保护区域的建设有建设性、引导性意义。
周子峻(2023级本科生)表示,在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我们深入体验了管理局多样化、全方位的管理检测体系,应用了诸如下设管理站、构建智慧管理系统等方法。在与管理局负责人员的座谈中,我们了解到管理局在实践建设中遇到的诸多难题,以及应对这些难题的创新手段。管理局人员恳切地告诉我们,一定要遵循习生态文明思想,一定要牢记:国家公园建设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发展旅游,而在于保护生态。从管理局的所作所言中,我深刻体会到,要践行习生态文明思想、实现国家永续发展,绝不是纸上谈兵就可以成功的,一定要深入调研,用实践来检验真理。躬身入局,才能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7月25日上午,调研团在福莲茶庄园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茶文化”交流。茶庄园内外环境幽雅,伴随着泉声淙淙,茶香袅袅,福莲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何世安细致地为师生讲述了茶产业的体制机制及其带动取得的成就,介绍了国家公园建设对茶产业的影响,列举了发展过程中的困境与矛盾,并就探索新型多元的茶文化发展路径这一线年,福莲茶业启动优质高效生态茶园实验,创建大豆间作、减肥增效、提升地力的茶树优质高效生态栽培模式,而后数年间于福莲燕子窠山场躬耕生态茶园模式,获评“南平市最美绿色生态茶园”。福莲始终致力于打造生态健康的武夷茶,打造国家公园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范式,是武夷山国家公园探索“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统筹的缩影。谈及为何投身生态茶产业,何世安坦言:“因为太喜欢这方山水。”茶经沸水翻烫而芳香四溢,茶产业经几代人的传承、打磨、探索,也将取得更为辉煌卓越的成就。
7月26日上午,师生调研团赴曹墩村实地考察武夷山国家公园的建设对当地茶产业的发展情况。曹墩村是武夷山地区茶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村村民多以岩茶种植营生,依托“农户自营,合作共营,政府助营”的“三营”方针进行茶产品销售,是研究武夷山地区茶产业与国家公园保护问题的典型地区。为深度了解茶农的真实想法与诉求,调研团采用“小组—茶农”的一对一访谈式策略、走访4家当地的茶叶种植大户,在茶香闽语中了解当地茶叶产业发展的近况。得益于武夷山国家公园的发展与游客的奔走相告,曹墩村的茶产业发展态势良好,销路广,受众足。同时,武夷山国家公园的建设也使武夷山的生态环境与资源禀赋进一步优化,尤其是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质量进步显著,进而使武夷岩茶的质量得到提升,曹墩村茶产业的声誉与销量也得到提高。虽然国家公园的建设也伴随着用地约束、农药使用等问题,但茶农们表示了充分的支持,当前的管理政策是为了保障生态环境不因过度开发而受损,归根结底有利于茶产业的永续发展。
茶农访谈结束后,调研团来到位于黄村的茗川世府生态茶农民合作社开展调研。合作社理事长黄正华表示,合作社在党建引领下以政府引导和金融助力为支撑打造茗川世府品牌,以增进国家公园茶农福祉、推动茶业高质量发展为主要目标,充分利用直营店、加盟店、品牌定制、线上商城、散茶交易、大宗散茶交易平台等市场优势,提高茶企茶农竞争力。通过交流提问,师生们了解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核心思想在建设合作社中的体现,以及有堵有疏、不能一刀切、不伤农、不伤民的工作思路在发展合作社中的凸显。在转型过程中,合作社具备协商收购模式、自然资源禀赋、专家评定等级等优势,但也在人才引进、茶叶价格、市场销售方面存在瓶颈。师生们意识到,发展好生态茶园,不仅仅是经济、生态的问题,更是文化、制度的问题,是一个必须要多管齐下才能解决的综合性问题。
7月27日上午,调研团启程前往光泽县武夷山矿泉水厂进行参观学习。该厂自2014年成立以来,利用乌君山下独有的低钠低矿化度偏硅酸型水源,专注于天然矿泉水及其饮料的生产,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和生态制造理念,在光泽县开创了一条创新驱动的现代企业发展道路。该厂全力推进生产线自动化,取得了显著成效,于2023年实现了净利润2000万元、总纳税3000万元的壮举。该企业不仅是当地水产业发展的领军企业,更是对企业如何深入挖掘和实现地方特色生态产品价值的生动诠释。师生详细了解了其工厂的生产流程和技术,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除了以矿泉水厂为代表的水美经济,现代农业也是光泽县高速发展的活力源泉。在圣农集团,师生详细了解了圣农的发展历程、产业模式和生产过程。作为南平市生态食品加工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圣农集团以独树一帜的“自育、自繁、自养、自宰、深加工”的闭环管理模式构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动了“一只鸡”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圣农集团的现代农业规模化、特色化、科技化、生态化、观赏性程度不断提升,正依托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向电子商务、生态旅游迈进,以实现三产融合。细数圣农的发展故事,师生们印象最深的便是其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战略,光伏发电、鸡粪生物质发电、有机肥制造……圣农用实际行动走出了一条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肉鸡产业化之路。
7月27日下午,调研团师生前往邵武市“竹立方”生态科创馆参观学习。科创馆内丰富多样的竹制品使人目不暇接,生动展示了将一根竹“吃干榨尽”的实例,涵盖竹拉丝、竹筷、竹串、竹条、竹碳、竹工艺品、竹家具等几乎所有竹制产品,从竹文化、竹产业、竹科技、竹工艺等各方面进行品牌建设,科技赋能,文化赋魂,成为“小竹子做成大产业”的完美诠释。
随后,调研团来到杜氏木业工厂,近距离观察竹家具的加工过程。杜氏木业致力于打造最本真的“木语空间”和“竹语空间”,充分展现木竹材的自然和谐之美,为人们提供亲近自然、回归本真的生活体验。对自然资源的尊重和合理利用,使其在发展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就这样,“一产”接二连三,“三产”融合共生,全竹利用、全链开发,南平在“竹”梦前行中,收获越来越多的可能。
尊龙凯时公司官网
7月28日上午,调研团来到福建元力活性炭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参观。正如俗语“吃干榨尽一棵竹”,除了竹子主体部分可用于制作竹板等传统产品之外,元力股份作为活性炭生产龙头企业之一,推动竹子循环再生利用,利用竹木屑制备活性炭,立足活性炭产业链,向健康医药、环境能源、新材料等高端化方向发展。师生们了解到,该公司充分利用南平当地独特的竹林资源禀赋,在竹基活性炭方向积极布局,其旗下竹木活性炭广泛应用于医药、电池、电容器等,通过技术创新实现清洁化、自动化、连续化的生产,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元力股份,师生们得见南平竹产业在新兴技术领域迸发的蓬勃生命力:相比煤质炭,竹基活性炭具有成本低、原料足、环境友好等特点,在“双碳”有关政策的推动下具有广阔的产业发展前景。
7月28日下午,调研团师生来到庄禾竹业工厂,参观竹板的制作、抛光、上漆等工艺及机械设备。庄禾竹业的主打产品是户外竹地板。与传统的木地板、塑料地板相比,竹地板更耐用,户外使用寿命可以达到15年至20年,具有易于回收、绿色环保的生态潜力。该企业的竹产品主要是出口销往欧美、中东等国家和地区;近年来也以发展和拓宽国内市场为着力点,积极推动我国竹建材及相关产业发展、为“双碳”目标作出贡献。通过在几家竹企的深入学习,师生对于南平市全面做深“一根竹”的力度与决心有了深刻体会,南平持续创新竹科技、弘扬竹文化、发展竹产业,着力融合三产、提升质量、强化保障,使其真正成为了助推绿色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强力引擎”。
7月27日下午,调研团来到二都养生谷进行考察。邵武二都养生谷以南平世遗1号风景道为依托,位于风景道的北部区域,是展现邵武生态优势、森林魅力和新度假生活范式的开创性项目。在这里,调研团师生还认识了福建特有的草本植物——黄精,它不仅可用于制作干果和饮品,还被广泛应用于营养保健产品中,具有丰富的经济价值。漫步于风景如画的养生谷之中,聆听这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故事,师生们对光泽县人民保护生态、致力于绿色发展的决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7月28日上午,调研团一行来到炉下镇斜溪村村史博物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穿越时光,见证纵横十余载的改革发展之路。斜溪村上世纪多以母猪饲养为支柱产业,是当时全国最大的食品猪出口基地,但过度发展的饲养业给当地环境产生了巨大压力。1986年4月24日,时任福建省省委副书记的习同志亲自来此考察,并对当地发展提出了“要转变观念,把资源开发从单纯的经济生产转到开发与保护并重,保持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要认真走好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路子”的先进指导意见,引发了轰轰烈烈的“炉下之问”,南平市开始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为炉下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注入了科技力量。如今,炉下镇在保留一定原母猪饲养业的基础上,形成五个“一”的发展战略布局,围绕“一朵花”,“一瓶奶”,“一根竹”,“一片叶”,“一江水”打造生态产业链,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双赢。
凌莉(2021级本科生)表示,武夷山间,燕子窠内,九曲溪畔,闽江水边,山山水水总关情。访谈交流间,我得知科技特派员、农民合作社等催化小小茶叶变致富“金叶”,竹基活性炭、“圣泽901”等推动生态产业创新化发展;脚步丈量间,我得见“武夷山”矿泉水、福莲嘉叶等转化资源禀赋为生态产品,百合种球国产化、奶牛饲养资源循环化等书写“炉下之问”答卷……因绿而兴、逐绿而行,我深感武夷山国家公园是探索“两山”转化的先行者。
杨宇辰(2023级本科生)表示,在调研武夷山茶产业时,我们采访了当地的茶企和茶农。福莲茶庄以武夷山水为依托,打造高端民宿。谈话时,创始人大方地与我们分享了他的经营理念。自小学做茶的他对于这一行有着深厚的感情,不仅牵头推广绿色种植理念,打造生态茶园,而且表示愿意无偿向想要与他合伙的茶农提供生产技术,只是因为“太爱这一方山水”。在回答我关于企业未来发展计划时,他说,“就是坚守”。他坚信,无论外界环境如何,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就好。这不仅是值得推广的企业经营理念,更是人生哲学的一部分。同样身体力行实践着坚持这一理念的,还有黄村的党委书记。他力主建设合作社,带领村民共同致富。面对村民私售行为,他表示痛心,却不言放弃。终于打响了黄村品牌,也用事实取得村民的信任。合作社模式的推广需要这样深耕基层,为民谋利的干部带领。
朱旺明(2023级本科生)表示,此次调研加深了我对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深刻理解。武夷山人民精心保护才有如今的武夷山水,而武夷山水的生态品牌效应反过来又为武夷山人铺开了致富的康庄大道。炉下镇靠养猪致富,破坏了生态环境,炉下之问的深刻反思,推动其向绿色发展转变,走出来一条生态发展之路。武夷岩茶历史悠久,依托武夷山生态,做到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让茶农增收致富。保护与发展对立统一,如何从武夷山成功经验的特殊性中挖掘出普遍性,不再走过去先破坏后修复的老路,让人民实现真正的生态保护与经济收入同步增长,是我们真正应该思考的。
叶展嘉(2023级本科生)表示,在炉下镇溪斜村生态文明成果展示基地观看当地宣传片时,我注意到片内用了“壮士断腕”这一极具分量的词来形容炉下镇放弃发展原有养猪业,转而发展生态经济产业的举措。后来在和当地人员的交谈中更了解到,当时养猪业给本地带来的直接经济利润巨大到无可比拟,但人们并没有将目光局限在靠牺牲、掠夺生态环境资源来进一步发展,而是毅然决然地打响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攻坚战,哪怕要放弃原有大部分的高收入养殖场也在所不辞。靠掠夺与破坏带来的发展并不是真正的发展,如今的炉下镇通过坚定不移地践行“三生理念”,走出了一条特色生态文明之路,自破坏中新生,令人敬佩不已。
徐源梓(2023级本科生)表示, 国家公园建立后,茶业也逐渐转型升级为生态茶业,“生态”二字也更为突出。生态茶业对茶农来说有利有弊,这其中也会产生一些矛盾冲突。我原本以为这个矛盾解决过程会有很大阻力,但是经过我们到曹墩村、黄村与当地茶农面对面交流,我发现生态环保意识、生态茶园的建设都比我想象的要好得多。我们采访的主要是第二代茶农,据他们所说,他们很感谢武夷山国家公园的生态红利,他们现在对茶园进行的是原生态管理,特别注重茶叶的质量。当我问到最开始国家公园刚刚成立政府要求除掉多余茶树的时候他们的态度时,他们的回答让我很感动—“当然心里还是有落差的,但是嘛…为了子孙后代,还是愿意接受,能够理解。”他们的话正是当代武夷山茶农保护环境的最佳注脚。
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武夷山不仅拥有典型丹霞地貌的“碧水丹山”绝妙景观,亦是闻名国内外的“朱子理学”发源地。除了聚焦其丰富的生态资源,武夷山还有另一种打开方式——文化之旅。
7月25日上午,师生们来到朱熹园了解朱熹生平与理学传承的文化脉络,感悟了“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的廉洁教育,聆听了“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的民本思想。朱子文化是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弘扬朱子文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走进武夷山国家公园。
7月28日下午,在朱子亲设的考亭书院,调研团漫步于石碑木舍之间,格局规整,书香氤氲,依稀窥见旧日思想碰撞的宏伟风姿,跨越光阴遥遥与先哲的英灵共鸣。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调研团成员们深入了解朱子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情况,亲眼见证了历史与文化遗产的内涵挖掘和价值转化,对武夷山国家公园及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的全方位、宽领域、多元化的发展有了进一步认识。
除了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朱子文化,南平还有一项璀璨夺目的非遗瑰宝——建盏。建盏因工艺独特,釉色多变而享誉中外,“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便将其认证为斗茶的第一茶盏。在建盏文创园,通过幻影成像、VR、半景画、全息等数字展示方式,师生调研团了解到建盏的历史兴衰、各盏分类、制作工艺及非遗传承情况,亲眼见证了乌金盏、兔毫盏、油滴盏流光溢彩的动人斑彩。作为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的重要一环,建盏文化串联多个文化点位,为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注入如曜变般的异彩。
曹焱迪(2023级本科生)表示,“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武夷山的自然隐逸之美与源远流长的闽越文化、朱子文化、茶文化、建盏文化等交相辉映,于如火如荼的产业发展之外,更添一份深邃博大的文化气息,赋予了武夷山以独特的精神风貌与人文价值。走进山川茶园,仰观石刻摩崖,俯瞰书院景致,细察建盏纹路…在袅袅茶香与无边翠色之中,我感受到亘古绵延的魅力所在。武夷山巨大的兼容性和厚重的生命意蕴为其发展提供了不竭的泉流,通过文化赋魂、科技赋能,我们可以看到,自然中的山水逐渐变为文化中的山水、精神里的山水,它们共同构筑起一个“金山银山”的美好愿景。钟灵毓秀的武夷山,将在我国生态与文化的建设道路中,更加熠熠生辉、光彩动人。
李雯相(2023级本科生)表示,“兔毫连盏烹云液,能解红颜如醉乡。”这次调研中,建盏文创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文创园讲解员的细致解说下,我对建盏的历史兴衰和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建盏作为南平市建阳区的特产,其制作工艺精湛,每一件建盏都承载着千年的文化沉淀,蕴含着匠人的心血。看着如星空般闪耀的建盏釉面,一股自豪在我心中油然而生,放大镜下的各类建盏光彩夺目:油滴、兔毫、乌金……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品,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相信通过政府的扶持和手工艺人的传承,建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得到进一步推动,建盏文化之美也将生生不息。
7月28日上午,调研团来到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了解“双碳”目标下碳计量相关的技术研究、路径探索和制度建设,参观“空天地一体化”碳监测体系在南平的落地生根与成果转化。该中心紧密对接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和政策要求,以福建优势产业为重点,绿色生态资源为依托,开展碳数据质量支撑与保障的相关研究与实践。
在南平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常务副主任郑明月的带领下,师生调研团参观了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郑明月结合自己多年的学术和工作经历,详尽地介绍了国家碳计量中心的组织构成和合作伙伴、碳汇与碳足迹监测设备与监测技术、碳计量中心的专家团队与进展情况。“我们成功申报并中标‘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碳排放监测数据质量控制关键测量技术及标准研究’项目。”谈到目前碳计量中心取得的成就,他眼里满是骄傲与希望。
随后的交流座谈会中,双方就“双碳”产业人才需求、碳计量国际互认难题、国际碳关税影响、中国碳市场现状、碳计量政策支撑情况、碳足迹管理体系等话题展开了深入交流探讨。在郑明月看来,努力实现碳计量规范、标准、数据的国际互认,与国际接轨,对我国的碳计量发展至关重要。如今,“绿色”已经成为了南平一张闪亮的新名片,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将加快推进与国际接轨的碳计量标准体系建设,弥补我国在绿色碳汇与碳足迹计量规范和标准方面的空白,提高我国在碳相关行业上的国际线级本科生)表示,在这次调研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去年八月落户南平的国家碳计量中心。我深切感受到以“产学研用”加快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服务相关产业集群的新模式带来的巨大潜力。与郑明月副主任的座谈交流,更是令我受益匪浅。郑主任指出,我国缺乏规范的碳核算体系,导致难以得到国际认可,并受到碳关税的严重掣肘。在交谈中,他对当前相关研究投入不足表达了担忧,同时展现了他推动相关研究的努力与赤诚。从他身上,我看到了研究人员应有的“研究真问题”的精神与“真研究问题”的态度。做研究,应当观照现实,走进实际,从国家重大需求出发,实事求是地研究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调查、有发言权”,才能做出有意义的研究,产生科研成果和技术能力。
通过几天的深入考察调研,生态环境学院师生全面了解了武夷山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措施及其背后的科技支撑,见证了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的卓越成效。从智慧管理中心到生态茶园,从光泽水美经济到竹产业基地,师生们感受到科技与生态相融合带来的巨大潜力。此外,朱子文化和闽瓷美学的传承与发展,让大家认识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国家碳计量中心的参访,则展示了南平在“双碳”目标下的前瞻性探索和实践。此次调研不仅加深了团队成员对国家公园建设与生态文明的理解,也为未来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武夷山的绿色发展之路,将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光辉典范、为保护与发展的协同推进提供宝贵经验。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与深圳高质量发展”主题研讨会暨深圳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成立仪式举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国式现代化”主题研讨暨2024年“大国边疆”育人工程启动仪式举办